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中学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五育”失衡的问题,智育被过分强调,而其他方面的培养却被忽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中学“五育融合”的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五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
“五育融合”的理念代表了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理念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脉相承,通过综合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多元社会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五育融合”不再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助于个人成长,更契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正是在回归这一本质。通过将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五育融合”不仅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回归,而且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二)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
通过“五育融合”,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能力,还包括品德修养、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多个领域都有所突出,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五育融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人。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还能够在团队合作、社会交往、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出色。这种全面发展的个性塑造,使学生更具竞争力,更有信心和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五育融合”不仅能推动教育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还能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三)推动教育向全面、全息发展
“五育融合”推动教育向全面、全息发展,在实现教育多元化和全面性的过程中承载着重要使命。这一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这些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学术能力,还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较强实践能力,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教育的全面 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五育融合”,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五育融合”不仅仅是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五育融合”的困境
(一)五育失衡和“五唯”痼疾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定的五育失衡和“五唯”痼疾。学校教育往往过度偏重于智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育人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品德、体魄、审美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足。在这种失衡状态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教育系统还存在着“五唯”痼疾,如唯分数、唯升学等,这些痼疾使得教育过程过分强调了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学校和家长普遍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情况,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学校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机构,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育实践中的割裂与分离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经常会遇到“五育”之间的割裂与分离现象,各育人力量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品德、体魄、审美和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全面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此外,教育实践中存在着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现象,教师往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品格、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也是导致“五育”之间割裂的重要原因。现行的管理体制往往只重视学术成绩和升学率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缺乏对“五育”融合的有效支持和引导,使得学校在育人工作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五育融合”的策略
(一)以德为先,以智为本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学校要确立“以德为先、以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培养,致力于实现“五育”之间的和谐统一,让每个学生在道德品质、学识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还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深刻认识到“以德为先、以智为本”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积极落实“五育融合”理念,通过举办德育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等,让学生接触道德故事与先进典型,增强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设计趣味且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术热情,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安排固定体育课程和社团活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注重美育课程开设,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培养审美与创造力;安排义工服务、校园清洁等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探索具体路径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要关注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从教师到家长、从学生到社会各界,每个人都承担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责任。同时,还要持续探索创新,探寻适合学校特色和发展需求的“五育融合”模式,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五育融合”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寻找适合学校特色和发展需求的“五育融合”模式。例如,学校制定了一项名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全方位的发展。首先,学校成立了“全员育人”工作小组,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共同商讨制定全员育人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集思广益,学校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力量。其次,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针对“五育融合”的需求,学校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的内容。再次,教师也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最后,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德育主题演讲比赛、艺术节、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全面发展自己的品德、智力和身体素质。通过以上措施,学校不仅在理论上强调“五育融合”的重要性,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具体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校在推动校本课程发展方面积极作为,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优势,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融合。学校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设计了一门名为“生态环保与社区实践”的校本课程。这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环保知识和技能,还参与了社区环保宣传讲座与实践活动,如校园清洁活动、植树造林活动、环境保护讲座等,深入了解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动手实践、与他人合作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学校成功地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四)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通过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着重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度,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积极合作伙伴。比如,学校组织了一场名为“家长教育沙龙”的活动。这个沙龙定期举办,邀请专家学者和家长代表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就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养进行了讲解和分享,鼓励家长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多种沟通机制,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举行家长会议、家访活动等,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和需求。此外,学校还通过线上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通过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共同营造了支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评价体系
学校需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多方面指标,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避免过度侧重学业成绩。
学校建立了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首先,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考量学生学业成绩,还关注其品德、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学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其次,学校建立了各种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设立德育先进个人、学术竞赛优秀奖学金、体育比赛优秀运动员等奖励项目,以表彰在不同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激励措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学校成功地引导学生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还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在奋力实现“五育融合”这一宏伟目标的漫漫征途上,加强各方之间的紧密沟通与深度合作显得尤为关键。各方需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契合时代发展浪潮与个体成长切实需求的优质教育模式及方法。教师身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应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踊跃创新教学手段,凭借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理应高度重视情感培育,用心营造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筑牢温馨港湾,成为其最坚实的后盾。社会同样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宝贵机会,为每个个体的茁壮成长搭建起更为广阔、更具潜力的舞台。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对“五育”概念的深入理解与广泛普及工作刻不容缓,要让更多人清晰认识到,教育绝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其核心要义在于全方位培育个体的综合素养。
作者:张志华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