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的重要体现。在核心素养导向浸润的教育语境下,小学语文专题写作凭借其精准的针对性、独有的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综合性,为优化写作教学质量、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专题写作的内涵和价值
(一)素养导向下专题写作的内涵
“专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所谓专题写作,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特定话题或某一种技能开展系列写作活动。这些话题涵盖广泛,如“校园风景”“节日风俗”等,也可以针对“如何进行描述”这样的技能开展系列写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专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从而深化对专题的理解,提升写作能力。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专题写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它不仅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例如,在“节日风俗”专题写作中,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节日的起源与习俗等,锻炼了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通过思考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思维深度得以强化;在描绘节日场景时运用优美的语句与个性化的表达,审美创造获得提升;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故事,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素养导向下专题写作的价值
素养导向下的专题写作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上有以下价值:
1.增强写作动力,保障写作连续性
在传统写作教学中,写作题目往往缺乏连贯性,学生写作动力不足。而专题写作具有连续性,学生围绕熟悉的主题持续写作,能够不断深化对主题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写作欲望。例如,在“成长”专题写作中,学生从描写自己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的经历,到讲述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故事,再到分享在与朋友相处中获得的成长感悟,随着写作的深入,他们对“成长”的理解不断加深,写作动力也愈发充足。
2.构建知识联结,形成高级认知结构
语文学习内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专题写作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季节风景”专题写作为例。学生在描写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热烈奔放、秋天的丰收喜悦和冬天的宁静纯洁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不同季节风景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将关于自然景物描写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更为系统、高级的认知结构,提升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促进技能迁移,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在专题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写作实践,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写作技巧,并实现写作技能的迁移运用。例如,在“植物世界”专题写作时,学生学会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植物的外形和生长过程,这些技巧可以迁移到描写动物、景物等其他类型的作文中,进而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二、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专题写作的设计策略
核心素养具有内隐性和整体性,需要教师创设语言运用情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发展。在专题写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与专题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构建对专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一)设计真实的专题任务,引发写作动机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真实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内在动机,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当写作任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时,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融入写作中,写出更具真情实感的文章。
例如,在设计“校园风景”专题写作任务时,创设了以下情境:半个月后将有外校代表团的伙伴参观我们的校园,我们班负责接待,请你选择校园里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给大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让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颜色、生长环境等特征。回到课堂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伙伴们介绍这些植物,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感受,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植物,如:“亲爱的伙伴们,欢迎来到我们的校园。在校园的花坛边,有一棵美丽的桂花树。它的叶子四季常青,呈椭圆形,边缘还有细细的锯齿。到了秋天,桂花树便成了校园里最迷人的风景,金黄的小花挂满枝头,香气弥漫在整个校园,让人闻了心旷神怡。你们知道吗?这棵桂花树和我们学校还有一段温暖的故事呢……”
真实的任务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确了写作目的和对象,激发了写作兴趣,使写作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方式。
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讲,有时真实的任务情景不需要设计,直接来源于真实的成长问题。例如,针对班级里同学之间出现冲突不能文明解决的问题,开展“解决冲突,守护友谊”的专题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然后,开展“一次真诚的道歉”“友谊的小船又起航了”等写作活动。在“一次真诚的道歉”写作中,学生回忆冲突发生时自己的行为和感受,以及意识到错误后内心的挣扎和最终道歉的过程。
有学生写道:“那次和同桌因为一支铅笔发生争吵后,我心里一直很不舒服。我知道是我太冲动了,没有考虑同桌的感受。当我鼓起勇气向他道歉时,他一开始还有些生气,但看到我真诚的样子,他原谅了我。那一刻,我感到如释重负,也明白了友谊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通过这样的专题写作,学生不仅有话可写,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延伸了写作的实用性和意义。
(二)提供专题写作支架,给予方法支持
“写作支架”就是在习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言语困境,教师为学生的言语表达设计的问题、框架、图示、范例等“脚手架”。写作支架能够降低写作难度,同时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和评价写作过程。
例如,在开展“介绍校园最喜欢的植物”写作任务中,教师提供如下写作支架:(1)介绍植物的名字;(2)介绍植物的两三个特点,具体描述样子;(3)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在写作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支架进行思考和准备。学生在观察植物后,按照支架的要求梳理思路。一位学生在描写校园里的月季花时写道:“我最喜欢的校园植物是月季花。它的花朵颜色十分鲜艳,有粉色、红色、黄色等多种颜色,花瓣层层叠叠,像一个个精致的小酒杯。月季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边缘有锯齿状,摸起来有些粗糙。我喜欢月季花,是因为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到秋天,它都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为校园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它的花香淡雅,每当我路过花坛,都能闻到那股淡淡的清香,让我心情愉悦。”
通过这个写作支架,学生能够有条理地组织写作内容,从多个角度介绍植物,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清晰。
又如,在完成“解决冲突,守护友谊”的专题写作任务时,教师也提供了写作支架:(1)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写出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3)总结文明相处的秘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支架回忆冲突事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详细描述冲突的发展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学生在写与同学发生矛盾又和好的经历时,这样写道:“课间我不小心碰掉了他的书本,却没有及时捡起来并道歉,他很生气,冲我大喊。这让我也很恼火,觉得他太小题大做了,于是我们争吵起来。后来,我冷静下来,想到自己确实有错在先,不应该这么冲动。我心里很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去道歉。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向他道歉,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该发脾气。经过这件事,我总结出文明相处的秘诀就是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遇到问题多从对方的角度虑。”
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支架不是形单影只的。一堂写作课拥有立意、选材、组材、导写、评改等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只要学生遭遇困境,支架就会及时搭建,并且在形式上呈现多种样态。写作支架对写作教学的“教”和“学”都有益处,能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提升。
(三)反思专题写作经验,内化表达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自我建构的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在专题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写作经验,帮助学生总结写作技巧,发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写作策略,实现自我提升。同时,通过分享优秀习作,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和思路,拓宽写作视野,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例如,在完成“季节风景”专题写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总结。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写作过程,发现描写景物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描写春天的花朵时,有学生写道:“春天的花朵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红着脸,笑着,闹着,把整个世界装点得五彩斑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花朵的形象更加鲜活。此外,学生还总结出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等,可以让文章更有条理。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学生可以将在专题写作中获得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活动,教师要对专题写作的优秀习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内化写作技巧。例如,在“校园文化”专题写作结束后,教师在班级圈展示优秀习作。学生在阅读优秀习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有一篇优秀习作描写校园运动会,小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描写了运动会上全体同学的热情欢呼和运动员们的拼搏场景,又重点刻画了一位参加长跑比赛的同学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坚持和努力。其他学生在阅读后,深受启发,认识到点面结合可以使文章既有整体氛围的渲染,又有具体细节的描写,更具感染力。通过这种交流展示,学生们相互学习,拓宽了写作思路,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小学语文专题写作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专题写作和单元习作的关系
专题写作和单元习作相辅相成。专题写作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单元习作的要求,为单元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写作角度。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即景》,要求描写一处自然景观,在之前开展的“季节风景”专题写作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描写不同季节风景的素材和写作技巧,在完成单元习作时,就能更加顺利地运用这些经验,写出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的作文。同时,单元习作也为专题写作提供了方向和框架,专题写作可以围绕单元习作的主题进行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对相关主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多元表达
专题写作虽围绕同一主题展开,但不代表“统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风格。例如,在“节日风俗”专题写作中,有的学生可能擅长通过描写节日中的美食来展现节日的特色,有的学生则可能更关注节日的传统仪式和文化内涵,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表达,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贴合学生实际,合理降低要求
小学阶段的专题写作不是专题研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在设计专题写作任务时,要避免过于复杂和高深的主题及要求,确保任务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科技小发明”专题写作中,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对科技原理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而是要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心中科技小发明的样子、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又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总之,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专题写作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专题写作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素养导向的要求。一方面,要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教学设计,开发以三维协同的特质——针对性、系统化、融合化的素养培育维度的专题写作活动;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效能,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和过程性指导,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获得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这种以生为本、素养为纲的教学探索,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玉茹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