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

  • 2025-09-24 15:30:05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应着眼于学习任务群视角,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方法、途径、策略,不仅涉及任务群的构建,还包括如何基于任务群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开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找准教学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构建阶梯式任务情境,激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兴趣 

(一)创设生活关联情境,唤醒思辨意识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是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情境,并抛出难度适宜的任务链,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唤醒思辨意识,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 

五年级上册课文——《搭石》,是一篇具有生活气息的经典之作,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促进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教师创设了“体验搭石之行”的生活情境:教师在教室中放置音乐凳、椅子,做成搭石,学生排队体验“走搭石”的乐趣。 

在共议搭石故事环节,教师抛出思辨任务,任务一:分析年轻人背老者过河的行为,是义务还是美德;任务二:老弱妇孺与身强力壮者过搭石的速度不同,如果大家争抢着走过搭石,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任务三: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家乡文明建设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剖析作者的核心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核心论点等方式,完成上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同伴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设计家乡文明建设方案。待大家完成任务后,教师再进行知识点总结,揭晓正确的答案。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与启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辨兴趣。学生也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活动中,学会了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也巧妙契合了情境认知教育理论。 

(二)设计冲突性任务情境,深化思辨动机 

强化学生的思辨动机,能化被动为主动,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在深度思考中获取的答案,为学生开展思辨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能增强其文本阅读与表达的信心。为实现深化思辨动机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设计具有冲突性的情境任务链。 

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能设计具有冲突性的情境任务链,那么便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思辨动机,激发思辨兴趣。为达到激发思辨动机、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教师设计了观点对立的情境任务,如学生围绕《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行为是否过于冒险”展开深度思考并辩论,正反双方人员各执一词,在交流互动中感受认知冲突。学生通过深入研读文本,主动探索论据,强化思辨的内在动力。辩论结束后,学生继续根据要求分析:“诸葛亮利用草船成功借到箭,是历史必然还是偶然巧合?”学生在问题分析期间,借助思维导图串联本课时的主要事件,完成后再与同桌讨论,寻找诸葛亮成功借箭的蛛丝马迹。 

在学生完成任务期间,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方法指导,如启发大家从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识、谋略等方面分析他的战略部署特点,判断“成功借箭”的内因。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对故事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的主要框架,并填充内容。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冲突性情境任务,并在恰当的时机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站在自身的立场展开辩论,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动机,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任务,发现语文课程的乐趣。 

二、搭建层级化任务支架,培育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基础层:层级任务辅助理解文本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认为,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杜威的理论,搭建层级化的任务支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完成任务,以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基础层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思辨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杜威的“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层的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并设置较简单的任务。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先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路过景阳冈,在酒家喝酒→不顾酒家劝阻,醉酒上冈→遭遇大虫,勇敢搏斗→武艺高超,打死大虫。通过文本脉络梳理,学生夯实了阅读基础,发展了逻辑思维。 

接着,学生围绕问题:“如果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他还会过冈吗?”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以及自己对角色人物的理解,进行深度思考,寻找论据,并与同伴展开辩论。例如,正方认为,武松有一身本领,且勇敢无畏,即便知道山上有老虎,依然会坚持上山。反方认为,武松醉酒后意识不清,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他意识清醒,意识到此行为可能会导致他失去生命,鲁莽过风。在辩论赛中,强化了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在生活中遇到像“老虎”一样的问题时,应该放弃还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进行思考与辩论。在论点梳理后,学生得出以下观点:遇到困难时应以“独立思考+寻求他人帮助”的方式解决。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巧妙运用杜威教育理论,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解读了文本内容,在深度阅读与辩论比赛中掌握了思辨技巧:结合文本进行归纳与推理,敢于提出质疑与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进阶层:问题链引导深度思辨 

布鲁纳认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设计进阶层的任务群,并引导学生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度思辨,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进阶层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基础,教师可以结合该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并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剖析文本内涵,促进深度思辨。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时,教师抛出问题链,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①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②结合当下的国情分析,少年应如何践行强国责任?③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少年应该坚持个人理想还是选择维护国家利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及课件中的材料,尝试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解答上述问题,突破表面认知。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完成后与同桌交换查看,并从辩证角度分析自己的答案。例如,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伟大的“中国梦”尚未实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以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等方式,践行强国责任,充分发挥少年的作用。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挖掘课文《少年中国说》对学生成长的启示意义,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多维视角分析文本内容,辨析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序列化表达实践,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 

(一)模仿迁移表达,内化思辨逻辑 

仿写、续写,是小学生应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故事创编,小学生能形成清晰的思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模仿原文的思维逻辑进行创作,以掌握思辨表达范式,在写作训练中揣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技巧。 

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色彩,课文具有故事性、可读性,学生可以在文本末尾续写故事。教师可以利用本篇课文的特点,通过文本续写进行迁移表达,促进学生内化逻辑思维。 

教师结合文本特点,设计了递进式任务链:基础任务是要求学生梳理文中五壮士的性格特点与行为逻辑,为续写建立人物基准;进阶任务设置“历史合理性辩论”,如“若五壮士未牺牲,后续行动是否会背离英雄形象”,促使学生从革命精神传承、人物心理动机等维度展开思辨,为续写积累素材;拓展任务则引入真实史料,让学生对比历史上其他英雄的案例,分析故事结局的多种可能性,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学生与同伴群体认真分析上述问题后,厘清逻辑顺序,创造性地续写《狼牙山五壮士》,完成后再与同伴分享作品,在佳作赏析与交流互动中拓宽视野,形成思辨逻辑,掌握文本写作与口语表达技巧,帮助学生形成思辨逻辑,提升表达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创设学习任务群,并引导学生分析具有思辨意义的问题,可以促使其形成清晰、明了的思辨逻辑,拓宽创作视野,为学生写出有新意的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二)观点碰撞与重构,进行高阶思辨 

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提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的学习习惯,培养其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中,与同伴进行观点碰撞,在高阶思辨中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高阶思辨,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实施了“史料论证与历史故事续写”的综合任务:学生在合理想象五壮士幸存后的情节的基础上,撰写“英雄故事叙述的合理性分析报告”。学生从人物性格延续性、历史逻辑自洽性等角度,论证创作思路。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观点—证据—反驳”的思辨框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引导追问等方式,推动全员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英雄主义、集体精神的理解,实现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双重提升。 

学生将思辨活动的成果以纸质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随机选择一份作业,从五壮士的精神体现、价值观念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思辨,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系,继而掌握高阶思辨的技巧。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与思维重构,有效落实了新课标“培养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的教育目标,提升了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四、实施持续性评价反馈,巩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素养 

(一)过程性评价,记录思辨成长轨迹 

通过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客观的评价、打出相应的分数,真实记录学生的思辨成长轨迹,便于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反馈改进学习方式。 

“学生是否在任务群完成过程中掌握了辩证思考、创意表达的技巧呢?”为了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成果,教师运用学习档案袋,收录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批注、讨论记录、表达作品等方面的作业,并定期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在多维点评中,教师发现:本班级学生掌握了思辨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实践经验不足,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出现能力弱化的现象。教师基于评价结果,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实训任务,以巩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成果。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素养。 

(二)成就性评价,促进思辨素养进阶 

教师应通过明确的、具体的、具有可测量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比对。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上述理论出发,利用成就性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进步、成长情况。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教师通过回看学生的成长档案,关注他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提升情况。在回看档案中,教师发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部分学生能自主探究、独立分析,并且能通过质疑假设、分析论证、归纳推理等手段进行深度思考开展辩论活动,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完成创意写作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颁发“思辨小达人”“最佳质疑奖”等特色奖项,肯定他们的个性化思辨成果,同时鼓励获奖者分享“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技巧,以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其在语文学习道路上持续探索与创新。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采取成就性评价,并以颁发奖状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素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教师应以具有思辨价值的任务群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让学生在深度思考、辩论活动中落实“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发展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实现思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为其继续学习语文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 吴玲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怀斧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