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队伍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基于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的深度融合

  • 2025-07-18 15:26:52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方海运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日益凸显,不仅要求学校传授知识,更强调品德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作为一所由两校合并且携手高校资源创办的新型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教师队伍的融合、专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创新特色发展的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合的队伍管理创新路径,以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管理水平。

一、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队伍管理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深刻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更加崇高的使命。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激发以及实践能力的锻炼。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育才”转变为全面的“育人”,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要求学校队伍管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二)学校队伍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是由原闵行区梅陇中心小学与原闵行区梅陇中学深度资源整合,并携手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创办的一所涵盖九年一贯制教育体系的公办学校。学校教师队伍由两校部原有教师队伍组合而成,伴随着新学校启航的脚步,教师队伍建设充满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激发新组建的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形成统一的教育愿景和文化,是合并办学初期保障学校合作办学教育品质的关键。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存在以下挑战。

融合障碍:两校合并后,教师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不同学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差异,需要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和融合机制,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了解与支持。

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教育体系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连续性和连贯性,目前学校在育人的纵向衔接上存在一定的断层,需要系统性地规划和设计,确保教师教学的连贯性。

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虽然经验丰富,但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科研方法、技术工具的掌握不够,需要制订个性化教师成长计划,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创新与特色发展: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愿望不强、研究实践能力不足、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如何积聚核心力量,壮大骨干人才队伍;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牌形象,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学校需要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力量,引入更多创新教育项目,让教师团队共同探索,以增强教师队伍的竞争力。

(三)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应对挑战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学校队伍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路径和方法来应对。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党建引领能够确保学校队伍管理的正确方向,强化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而教育家精神则能够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动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富有活力的学校队伍管理体系,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学校队伍管理面临的问题,更能够为推动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党建引领下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为路径的学校队伍管理创新路径

(一)政治固本:强化政治引领,培养信仰坚定的教师队伍

1.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境界 

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党总支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除了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还邀请了闵行区委组织部的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通过学习,教师们对党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想境界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在2024年10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教师们通过参观闵行区党建服务中心的“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主题邮展”,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党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了心中信仰。 

2.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性修养 

学校注重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来增强教师的党性修养。近年来,学校党总支组织了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例如,在参观闵行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时,教师们被革命先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党性修养,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师德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形成一系列“自立美教师”队伍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合不同层面教师发展的平台,形成各类教师分层发展培养的方案以及培训、评价、奖励等机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注重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举办优秀教师事迹分享会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向榜样学习、向先进看齐。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思想铸魂:深化思想教育,培育高尚师德师风

在华理梅陇实验学校的校园中,在党总支的引领下,关于教育情怀与实践智慧的行动盛宴正缓缓铺开。

1. 背景解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 

学校党总支书记方海运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讲起,引领全体教师回顾了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历程,强调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和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学习“教育家精神”宣讲会上,她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大方面,引导全校教师深情致敬“于漪精神”。 

2. 顶层设计:学习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策划 

为了落实“教育家精神”,党总支基于校情以“笃学教育家精神 追寻大先生步履”为主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开展了学习“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策划。从“学、思、研、行”四个维度出发,通过集中学习、个人反思、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信念和行动指南,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争相做“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弘扬者、身体力行者,争做自立教师。学校将捕捉教师群体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感人故事,尝试打造“教育家精神的知与行”栏目,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媒介,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 以读促思:教师悦读节的于漪精神践行记 

在“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于漪式好老师”活动中,学校党总支开展多项举措助力教师成长。一是营造沉浸式阅读体验,精选阅读材料,利用数字化平台,举办线下活动,邀请专家领读,深化教育初心。二是鼓励教师撰写学习札记,创建交流平台,促进思想碰撞,形成个人教育哲学,增强内在动力。三是创造交流环境,如举办“教育家精神・青年论道”沙龙,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设置小组讨论与反馈机制,并通过媒体平台发布活动报道,扩大影响力,展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果,提升社会认可度。 

(三)组织强基:优化组织结构,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1. 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 

优化组织结构的第一步是完善学校的组织架构。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党总支委员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党总支委员会成员,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这种组织架构的完善,不仅确保了学校党总支工作的有序开展,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同时,明确的职责分工有助于每位委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2. 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为了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党总支委员会注重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党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 

制度建设是优化组织结构、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学校党总支委员会在换届选举后,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和工作流程。例如,制定了党总支委员会议事规则、党员学习教育制度等,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而且促进了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4. 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优化组织结构还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学校党总支委员会在换届选举后,更加注重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工作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各部门的工作进展和困难,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这种沟通协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落实能力,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作风塑形: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1. 强化师德师风,树立正面榜样 

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作风建设,首先需要强化师德师风,树立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榜样。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的党员教师陈丽华老师和管文利老师,就是师德师风的杰出代表。陈老师以爱育爱,用一封封手写信温暖学生的心房,成了无数孩子心中最温暖的灯塔。管老师则凭借二十年的党龄和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她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被师生亲切地称为梅陇“菇”娘。她们的事迹激励着全校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2. 深化专业素养,展现教学魅力 

作风塑形的核心在于深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展现教学的独特魅力。党员教师陈丽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字的力量,用文字传递师生间的温暖情谊,这种匠人精神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管文利老师则通过自创的校本课程,将跨学科教育融入其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校鼓励教师向陈老师和管老师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巧,用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去启迪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注重自我反思,持续改进作风 

作风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陈丽华老师和管文利老师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保持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付诸实践。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工作作风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 弘扬奉献精神,传递正能量 

陈丽华老师和管文利老师的事迹还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们不仅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还在课外时间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深刻内涵。学校大力弘扬这种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将个人的成长与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通过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传递正能量,激发全校师生的成长热情和奋斗精神。 

三、党建引领下以践行教育家精神为路径的学校队伍管理成效

(一)融合障碍得到有效缓解

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的融合,为教师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搭建了桥梁。通过定期组织党建活动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不同学段的教师得以相互了解和支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差异逐步缩小。学校还建立了跨学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小组,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融合障碍,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均衡

学校通过践行教育家精神,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内在动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制订了个性化的教师成长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育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如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专业发展更加均衡,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创新与特色发展初见成果

党建引领与“教育家精神”的融合,为学校的创新与特色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活力。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教师们尝试突破传统束缚,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精进,努力争做“成长型教师”。学校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科研力量,引入了一系列科技教育项目,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自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还初步打造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方海运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