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策略——以于漪《晋祠》课例研究为例

  • 2025-06-27 17:27:23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茅伊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初中学段语文课堂应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将“阅读、思辨、表达”三者有机统一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升思辨精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促使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深入理解知识,把握文本思辨性内涵。初中语文课堂既承担“培育有见识的阅读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的育人功能,又体现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的语文学习方式转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探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实施路径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思辨性教学和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难点。

于漪《晋祠》一课立足文本,创设情境,搭建支架,指向思维,让思辨过程可视化,促进思辨学习的真实发生。笔者基于《晋祠》课例,从创设真实阅读情境、积极拓展教学形式、阅读表达综合发展三方面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有效策略。

《晋祠》这节课是于漪的经典课例,是一堂实现了多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功能”课例。细读教学实录和观摩课堂视频片段后,笔者将这一课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学伊始,以学生列举的全国名胜古迹为切入点,自然引入“晋祠”这一话题。先联系《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晋祠”的解释条目,安排学生进行当堂听写。再引导学生将词典相关内容与课文《晋祠》相互对应,细致比较二者的异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深入详解课文的结构与要点,剖析其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及艺术渲染。最后,从晋祠蕴含的自然与文化双线美出发,引领学生体悟对美好自然、祖国河山的向往与热爱之意。

在这堂课上,于漪并没有“就课文讲课文”,而是采用了勾连纵横的教学方法,引进名胜词典相关的说明条目,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体例、不同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说,于漪把这堂课教出了生命,带来多方面积极作用:既唤醒思考意识,更激发通过细读解决问题的意识;又深化了认知,让学生明白了勿对事物“对错”简单判定,而要进行辩证思考。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中,于漪还埋下了“教文育人”的生命线: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都生发于教学的点滴之中。

一、优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

于漪认为“两次反思”方能为教学实践提供深刻且具指导意义的思路。第一次反思需在备课时从经验与理念维度展开,反思教学是否契合学生需求;考量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是否适配;自我审视教学方法能否有效调动不同性格和学习风格学生的积极性;检视教育理念是否关注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并围绕学生成长开展教学。第二次反思需在课后从设计与现实维度展开,聚焦教学设计的实施情况,反思教学计划推进是否顺畅以及教学环节衔接、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分析学生知识理解困难原因,如讲解方式或知识点本身的问题,可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于漪在教学《晋祠》后照例撰写教后反思,导入课文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说:“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名胜古迹无处不在,请大家用响亮的声音完整地讲一处名胜。这个环节有五个目的:(1)交流信息;(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3)发展智力,如记忆力、想象力;(4)陶冶思想情操;(5)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第二个环节是教师读一段《中国名胜词典》上对“晋祠”的解释,让学生翻开练习本做记录,然后浏览课文,比较一下哪个写得好。这个环节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3)发展智力——辨析本来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这是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起来的。教学就是要这样“一箭数雕”,既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的精华渗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设计的整堂课都要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听写《中国名胜词典》对“晋祠”的权威阐释,再到文本中探寻与之呼应的内容,最后深入比较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不仅对课文理解不断加深,思辨能力也逐步提升,课堂上频繁出现的质疑与探究环节便是有力证明。那么,教师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才能高效开展“任务链”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课堂中的独特价值呢?


于漪指出,语文课堂广度上开拓的要点就是慎重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从而在开展教学时,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多方知识储存,使得他们吸收多样化营养,尽量把课上得丰满。教师讲课时要增添一些经典的文化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丰富。于漪针对“晋祠”设计了如下环节,意图开拓教材广度。课堂伊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名胜古迹分享活动,要求每人在2分钟内清晰、流畅地介绍一处祖国名胜。待分享结束,教师适时展示《中国名胜词典》,向学生说明这部词典共收录4400多个条目,并巧妙引导学生关注“晋”字,提示可在山西省部分查阅“晋祠”相关内容。随后,教师安排学生听写词典中“晋祠”条目,并指导学生对该段落标注句子顺序,将条目中的内容与课文对应段落进行细致比对。在交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深入探讨“条目”与课文在介绍内容上的异同。在此过程中,学生敏锐地发现二者在描述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存在数字差异,由此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于是学生在思考议论后获得了明确的认知,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相关内容,提升了文史知识。虽只有短短一堂课时间,但引入了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远超一般课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备课广度,才有了丰满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创意表达

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特征解读时肯定情境性,在“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提示中建议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主动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设计需彰显“真实性”特质。其一,强调情境与日常生活的深度交融,立足文本内核,筛选契合学生认知的典型生活场景,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积累真实且独特的个人感悟;其二,“真实性”聚焦于学生内在发展,确保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个性潜能,实现精神层面的启迪升华与心灵空间的自由舒展;其三,以教材文本为依托,结合学生学情差异与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收获切实的学习成果;其四,通过营造沉浸式文本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局限,推动其思维深度与广度得到实质性拓展。

于漪在《晋祠》一文的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全国各地有哪些名胜古迹”,在导入情境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熏陶,连用“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五个情感色彩浓烈的成语。同时,师生互动有效和谐,共同生成总体性评价:晋祠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观课堂实录,可以看到于漪还有竖起拇指、伸手示意、点头赞赏等丰富的肢体语言,有效带动了学生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表达要求,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表达已有认知范围内的知识,既能在课堂之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使全班学生开展高阶思维联想。《晋祠》课例教于 30 多年前,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真实的问题情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课堂伊始促进学生的创意表达。

用时虽只有短短两分钟,但全班每一个人都进行了有效表达,同时于漪注重点评反馈的及时性,对于曾经学过的关于醉翁亭、岳阳楼、卢沟桥等同类名篇相机复习巩固,将课内外知识进行紧密联系,及时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以此为例,针对部编版教材中的《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可尝试开展课本剧创作,使学生通过合作完善文中人物档案进行小组分工并尝试角色扮演,改编、重述情节以再现故事场景,从而深入感知“智叟”与“愚公”这两位主要人物内在的性格矛盾。对于九年级下册《谈读书》这篇议论文,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帮老师选取一句文章中的经典语句作为书房装饰语,引导学生品析原作者培根和王佐良翻译语言的凝练典雅。

三、兼顾阅读表达,注重“教—德—智”融合

于漪认为,教师职业的崇高意义与核心价值在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 。以文化为甘霖,浇灌生命幼苗,助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厚植家国情怀,使其树立远大志向,将来能够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可以说,于漪是具备觉醒意识的先驱,她以课堂为主阵地,德智相融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润德增智地夯实语文素养,即使是30多年前的课堂,于老师也能敏锐地把握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能从语文课堂主阵地出发,培养具有爱国之心的现代文明人。

德智融合,旨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贯彻于课堂这一主阵地、学科这一主渠道,达成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及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深度融合。于漪老师的这堂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德智融合的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文育人

此堂课深刻践行了“文道统一”的理念。于漪老师巧妙选取中国名胜古迹作为教学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如春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知识汲取的过程中,悄然接受文化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交融。

(二)目中有人

于漪秉持“目中有人”的教学主张。她深知当代学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与学习需求,故而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贴合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成长。

(三)文理兼备

于漪的教学语言极具魅力,充满了优美典雅的文学词语,如诗如画,极具感染力。她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知识图景,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同时,她十分注重鼓励式教育,用积极肯定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信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兼顾思维的逻辑性与情感的人文性,使课堂既富有理性的深度,又饱含感性的温度。

(四)创新意识

于漪主张课堂要充满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晋祠》这节对话型课堂中,她与学生展开了频繁且高质量的互动。通过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情感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五)思维训练

在这堂精心设计的课中,听、说、读、写全方位贯穿始终。于漪引导学生发现词典与课文在内容、表达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等多方面的差异。她不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带领学生层层递进地剖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理性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六)核心素养

于漪高度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她注重引导学生温故知新,通过回顾旧知来更好地理解新知;精准点拨易错字的写法,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善于借助工具书等学习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漪常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课文,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本内容、写作技巧、创作意图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点在于统筹兼顾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唯有二者和谐统一,才能发挥教学价值。因此,一线教师要有效结合阅读、表达,根据具体的教材篇目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创设真实阅读情境,促进创意表达,积极拓展教学形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即兴表达、对比阅读、文学短评、续写仿写等,锻炼阅读表达综合能力,以此教文育人。

综上所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课堂上的应用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一线教师还需要参考新课标内容深入剖析,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中具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尝试运用多样化教学活动带动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深度思辨,有效表达。

作者:茅伊磊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彭镇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