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阅读与写作,这是提升学生阅读技巧、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本知识相对薄弱,再加上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以读促写、读写共生”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成绩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利用阅读推动写作,并尝试将“以读促写、读写共生”教学模式进行实际应用。
一、“以读促写、读写共生”理念的内涵
读写结合被视为一种创新的全面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将核心素养理念和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整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并全面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读”和“写”关系密切,善读必益于善写,善写亦裨于善写。读写互补,不仅体现在学生语言资料的互相丰富,其更在思考力及表现手法的提升中呈现了一种共生关系。众所周知,在阅读时,学生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同时还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评判来积累语言资源。阅读能激发思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加深对世界的洞察,这样做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具备批判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这些智力的提升无疑将助益他们的写作技能。显然,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是单向性的,而是读促进写、写带动读,读写相辅相成。
(二)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互补必然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还囊括了语言的呈现、文艺的赏析与理性思维等多层面的提高。此类全面性的提升不仅与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相契合,而且也有助于在学生的语言应用层面塑造一种更全面的能力。具体到语言表达方面,阅读与写作的互相激发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接触到形式各异的表现手法,也可以学会以精确、生动的文字来阐述己见。模仿和参考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能助力学生形成独特且充满个性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反复操练,便得以精通各种表达手法,让其语言更显得流畅自然。对于文学和美学领悟,博览佳作是启迪感知的重要途径,阅读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文学佳作,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锐度与评鉴技巧。此类文学赏析不仅是对文句之理解,还包括对作家思想、作品底蕴乃至文学结构的深入挖掘。而写作则是应用赏析技能的实践,能深化学生对文学写作的思辨,使得学生的作品融入更多文学精髓,让写作更具层次与意蕴。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理念上的读写融合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文字驾驶能力,更侧重于培育其分析性思维。学生在阅读时,不只是简单吸收所提供的资讯,他们还需深入解读和评判作者的观点,并构建个人的独立思考。同时,在撰写文章时,学生需要通过深入思索、论证以及归纳,来展现对表述主张的深刻见解与剖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读物,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挑选富有创新性的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观点、事实展开深度探讨,鼓励学生提出疑惑,激发其探索欲,让他们不只是被动地吸收表层信息,更重视对作品内在逻辑及其背景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运用“以读促写、读写共生”教学模式的意义
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的目的是让它们能够有效地整合,因此,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阅读与写作的关键性是毋庸置疑的。借助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学生的知识领域得以扩大,并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外部信息。写作训练,已经成功地训练并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感知、构思与表达技巧。通过阅读与书面表达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信息有更深的领悟,同时这也构成了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的重要基石。
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深化对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巧,扩充他们的知识库,训练并提升他们的语言敏锐度与表达技巧,这样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许多教师已基于学生需求更新教学模式,并且积极地践行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推动两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更好地融合,从而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微观层面上,阅读与写作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于突出语文的人文特质和实践价值有着关键的影响。通过阅读与写作,学生可以持续增强他们的听、说、读、写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基本功。阅读与写作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本的吸引力,同时也会被这种吸引力深深地打动,从而培养对文本模仿与创作延伸的热情。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他们也会有更大的决心投入到读写实践中,使得阅读与写作成为他们学习语言的驱动力。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关联,只有通过大规模的阅读训练和知识储备,学生的写作技巧才能得到真实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持续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对文字的敏锐度,进一步使阅读更为顺畅。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需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力求做到“全面开花”。在课堂上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板块的有机组合,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共生”教学模式探究
(一)激发读写兴趣,营造读写氛围
为了确保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成果,教师需要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身于阅读与写作中,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巧,让他们能够深度阅读文章,激发出更强烈的写作欲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效率。因此,教师要策划一些富有乐趣的阅读与写作活动,例如,依据文章的独特性,可以组织一些连载、修订等写作任务,使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对于文章含义和角色性格、特质的理解来进行写作。这种活动不仅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和表达的机会,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与写作的热情,增强对语文的热爱,从而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成效。当教师讲解《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作品深刻的寓意和离奇的故事发展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促使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当语文教师讲解这一主题的时候,应采用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式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巧。这些修订内容需要与儿童故事的风格相吻合,既要突出特定寓意,又要传递创作者的理念。此外,角色的特质需要和原著相匹配,需要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改编或者延伸,最终评估出哪个角色的想象力最为丰满、哪个角色的寓意最为深远、哪个角色的改编最为恰当。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对于文本的领会和了解,还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尽情展现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这样的写作更能带给学生快乐感与满足感,通过合理开展读写结合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读写兴趣,让读写教学事半功倍。
(二)深度赏析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阅读就是吸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而写作则是在这些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表达。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语文教材篇章数量和覆盖面都较大,这使得学生的阅读挑战也随之增加。学生的阅读目的并非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基本字词和理解其含义,而是要把通过阅读所获得的各类写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融入学生的写作和表述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此目的,教师可以采取读写并重的策略,进一步改善阅读教学。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写作,深入理解和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进一步把它们融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之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品质。例如,在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以富于活力且精致的语言勾勒出春天的温馨、美丽的风光,并广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春天独具魅力的风光栩栩如生,令读者惊叹不已。在讲授中,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这种写作技巧,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完成后进行随笔练习,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学习运用作者的描绘技巧,体验作者如何捕捉景物的特性并将其再现。教师可以选择“秋”作为模拟写作的主题,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分享他们对秋天的理解,如秋天独特的景色或自然现象、他们对秋天的感情等。通过这种交流和分享,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唤醒他们的情感。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鼓励他们合理应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秋”的感知。通过这样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各种表达技巧的独特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和积累表达技巧,也有助于他们深入领悟文章的含义。
(三)强化生活情感,完善以“读”促“写”
写作来自日常生活和情感,然而,许多初中生常常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和写作素材,从而出现“无法表达”的状况。因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将自己的生活情感与阅读学习相融合,全心全意地去感受、理解和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将阅读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感悟写下来。例如,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并全身心地体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设想自己如果“被骗”会发生什么。在学生完成了阅读任务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他们的情感和理解表达出来。此类写作培养策略,不仅融合了经典的阅读教学和写作培养模式,而且创新了写作方式,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感进行自主的阅读与写作活动,这在增强学生的日常情感、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篇杰出的文章不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文字表达,同时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独特见解和个性化的自由展现。然而,许多初中教师在进行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时,却没有注意到对学生情感的塑造,而是更加关注阅读与写作技巧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能力,导致许多学生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的字面意义,不能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去深入探讨文本,从而影响他们阅读能力和效果。此外,这也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情感”的主要根源。因此,在教授阅读与写作课程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融入阅读与写作中。尤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写作过程中,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与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在作文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差异化”和“开放化”的主题设定方法,鼓励学生依照“主题”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写作思维、已有的情感和观念,进行大胆且创新的主题设定,从而培育他们的个性化写作意识和技巧。此外,教师要能够恰当运用“开放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技能,对个人情感与观点进行表达、创新与重塑。
总而言之,“以读促写、读写共生”并非只是一种教学策略,它也是一种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技巧的途径。教材是最佳的示范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根据实际学情和学生的能力精心挑选的,是学生模仿写作的范例。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深入研究教材,精细品读课文,挖掘其中可用于读写训练的要素,并设计丰富的读写任务或情境,以此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应该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教材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热情,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林碧芳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