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班主任德育结合的策略

  • 2025-03-17 17:11:09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王迁骞

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德育实效,小学班主任应深入挖掘德育的内涵,明晰源,寻求各项契机创新德育样态。追溯中国各类典籍可以明晰:立德树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精神力量的指引。立德树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教育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有极为深厚的思想基础。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寻求多维契机,以创新德育之路。本文基于此点,首先剖析了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渊源,其次阐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班主任德育结合的价值,最后探寻了结合策略,旨在创新德育形式,扎稳学生的德育内核。

立德树人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 2012 年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 2022 年二十大报告中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应将德育贯彻落实于日常生活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深谙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渊源,以传统文化支撑高质高效德育的落实,创新德育路径,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与自信心,打造新时代德育新样态。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渊源剖析

(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德育提供了基础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德育的重要资源与其自身丰富的内涵密不可分。从中国沿袭了上千年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来分析,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均高度指向了对人品德言行的教化。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各朝各代又有着极为突出的文化代表,载体丰富多样。从意识形态来分析,儒家思想为正统,其余佛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从文化艺术方面来分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曲艺杂谈、建筑医学等多如牛毛。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将为德育提供基础,让德育有根可寻、有本可立,真正展现了深厚的德育内核。

(二)传统文化的“两创”为德育指明了方向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的内核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德育指明了方向。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个角度出发,均指出班主任的德育要具有极强的时代属性,要能协同传统文化的新内核创新德育路径,让德育展现时代价值、凸显时代命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展现德育的价值归宿。

二、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班主任德育结合的价值阐述

(一)有利于丰富德育内容

小学班主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结合将有效丰富德育内容,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德育课程。具体而言,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时,将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抓住传统文化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作为核心,不断扩充,使得德育内容具有稳定性、创新性与可变性。同时,历史发展中不同阶段形成的传统文化各有侧重点,内涵也更为丰富,相应的案例也更为多元。班主任要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涵,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使德育的渗透更为深入。

(二)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班主任德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班主任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有机结合,以更体系化的形式实施德育。例如,班主任将聚焦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逐层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自信的条件,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再如,班主任要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促使学生立足本国文化,以辩证统一的视角审视外国文化,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由内而外地培养文化自信,扎实砥砺前行的根基。

(三)有利于提高精神品质

班主任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有机结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班主任要依据教学需要,系统呈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生也将基于班主任的指引,深入研究各种传统文化资料,深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底蕴,从中吸纳更多优秀、高尚的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是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是刻在每一个华夏儿女脑海中的。学生在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将觉醒民族血脉,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树立积极正向的思想意识,提升个人修养,以此也让德育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班主任德育结合的策略探寻

(一)引入传统文化,营造浓厚德育氛围

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将进一步提升德育的深度与效果。班主任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各项元素巧妙渗透于班级环境建设,使德育环境更为生动、更具内涵,促使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与感染,逐渐提高精神品质与品德修养。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中,班主任要从显性文化环境及隐性文化环境两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效能。

1.显性文化环境的建设

显性文化环境指的是看得见的、可触碰的环境建设。班主任要根据日常班级管理的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引,积极创设富有特色的显性文化环境。对此,班主任可以让各小组定期更换教室前门和后门的标语,标语内容需要结合人文背景确定题材范围,积极搜寻传承至今的名言诗句,以展现班级的风貌。例如,有的小组以“坚韧顽强”为主题,确定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标语;有的小组以“学习”为主题,确定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标语。此外,班主任每学期可以让各小组轮流办一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体现自己小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有的小组办了以“孝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有的小组办了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古诗词,有的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史学材料等。这些显性文化的加持,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德育认知,还让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2.隐性文化环境的建设

隐性文化指的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从班级层面来讲,班级的隐性文化环境便是班级规章制度。为了体现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实践性,班主任可以聚焦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核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例如,班主任可以以“仁义礼智信”这一儒家倡导的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为依据,作为班级规章制度的核心。具体规则如下:

从“仁”的层面来说,和谐友爱,团结同学,构建和谐融洽的班集体。

从“义”的层面来说,互帮互助,切勿落井下石,与他人相处要讲义气。

从“礼”的层面来说,懂礼貌、守礼节,见人问好,恭敬长者,切勿做不礼貌的行为。

从“智”的层面来说,善思精研,营造“尚学”氛围。

从“信”的层面来说,讲诚信,切勿失信于他人。

综上,班主任从“仁义礼智信”五个角度创造了班级规章制度,使得整个班级管理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色彩,也让学生在实践班级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自行传承传统文化,使得整个德育更为深刻。

(二)立足传统文化,优化德育方式

1.课程融合,实现全成员育人

班主任应发挥自身的枢纽作用,有机联系各个学科,与各教师积极沟通,让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中,确保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也能深谙传统文化的内核,引发德育思考,从而培养高尚的品质。所以班主任要依据自身在某一时期所实施的德育主题,有针对性地与相关学科教师协商,让其立足学科,融合相应传统文化实施德育,以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班主任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便可以与道德与法治教师联系,让其融合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百年寻梦、复兴中华的历程实施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教育,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班主任还可以与语文教师联系,让其融合所教篇目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金色的鱼钩》《小英雄雨来》等。由此一来,传统文化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便更为紧密,德育的渗透也在无形中进行。学生不仅创新了知识学习的视角,还在丰富传统文化的领悟中深化了德育内核,提升了班级德育的效果。

2.技术赋能,实现创新性育人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小学班主任应以技术加持,创新传统文化与德育结合的方式,以实现创新性育人,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德育学习环境。因此,班主任可以两手抓:一方面,班主任要发挥好专业化平台的作用。国家为了赋能德育效果,推出了一系列专业平台,如“学习强国”平台,“中小学德育学堂”等。这些平台有传统文化的模块,涵盖古代文学、艺术等多个门类。班主任可以为学生布置打卡学习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完成系统性的学习,延伸德育范围。另一方面,班主任应构建新媒体矩阵。抖音、快手、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爱刷视频这种行为班主任无法制止、杜绝,所以班主任就要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班主任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质的博主,如李子柒、江寻千、山白等,这些都是非遗传承人,每一个视频的含金量极大,既展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又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坚韧顽强的品质,每一个作品更是复刻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在刷视频时多看看这些博主创作的内容,并积极分享,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德育更深刻。

(三)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班主任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将大幅提升德育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所以班主任应依托传统文化,联合各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1.借助家长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家庭是德育的有力支撑。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活动,让家庭德育发挥最大的效力。在联合家长开展德育活动时,班主任也可以引入丰富的传统文化,涵养家长的教育理念,让德育更具温度。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家风家校”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家长阅读《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增广贤文》《中国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经典,深刻认知优良家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同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同阅读、陪着孩子观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如《大国工匠》《字从遇见你》《书简阅中国》《河西走廊》《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通史》等。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亲子德育活动将更富有生机、富有活力,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实文化自信,深化家国情怀,推进其获得深层且多维的发展。

2.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活动

打造社会德育“大课堂”是创新德育的重要形式。班主任应借助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德育知识,根植传统文化,展现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以此让德育的效果大幅提升。

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不同的传统文化探究专题,如“科学精神”“文学精神”“服饰文化”“民族器乐”“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依据不同的主题,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完成德育实践。例如,学生聚焦“服饰文化”,便会自主搜集中国服饰的演变。全班学生将在家长及班主任的帮助下,完成一场“中国千年来的服饰变化”表演秀。全班学生分为男女两组,研究从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男女的服饰变化,并完成装扮。甚至有的小组还自选了一个十分喜欢的朝代,按照阶级划分,分别展示了该朝代不同阶层人物的穿着等。这一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在相应专题的研究中密切配合,完成一场场有关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活动,团结互助、民族情怀、文化自信等德育思想都将在这些活动中生成、发展,拓宽了德育维度。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重视德育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三观”,确保其在学习与生活中能锤炼品德修养。因此,班主任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有机结合,深谙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渊源,明晰二者结合的价值,最后创新并优化组合的策略,提高德育的效率。班主任要引入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立足传统文化,优化德育方式;依托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由此一来,整个德育便更富有体系,有利于实现文化与德育的完美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德育内核。

作者:王迁骞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中心小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