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 2025-05-19 10:54:46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茆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阅读教学过程,其具有议题明确、多文本组合、自主建构等特点。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能力,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行创新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能力。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关键课题。

一、引导比较与整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整合,是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常用方式,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比较和整合方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阅读文本。具体来讲,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对群文阅读内容进行比较和整合:① 精心选择文本组合。围绕一个主题选择风格、体裁、时代等不同的文本;确保所选文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互补性。②明确比较维度。如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写作手法、思想内涵等;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比较方向和重点。③指导比较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可以采用列表、图表等方式进行梳理。④组织小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比较结果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⑤引导整合归纳。帮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整合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特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例如,教师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 14 课《故都的秋》的时候,为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快速发展,就可通过如下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和整合。具体为:①选择对比文本。选取与《故都的秋》主题相近但风格不同的散文,如郁达夫的另一篇作品《江南的冬景》,或者老舍的《济南的秋天》。②明确比较方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秋天景色的描写手法和特点,如色彩运用、动静结合、感官描写等;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差异,以及情感抒发的不同方式;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快还是细腻婉约。③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上述比较方向展开讨论;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互相倾听和补充。④整合共性与个性。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整合各篇作品中关于秋景描写、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的共性特点。同时,关注每篇作品的独特之处,如《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独特韵味。⑤深化思考与拓展。让学生思考造成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原因,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文学流派等因素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比较和整合方法应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对比文本,明确比较方向,组织小组讨论,整合共性与个性,并深化思考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整合,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分析与评价

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深入分析与评价具有显著的意义。深入分析与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深入分析与评价能力的方法主要有:①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这篇文章的主题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作者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思考。②文本细读。教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如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通过对细节的分析来深入理解文本。③比较阅读。选取具有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分析其异同,从而深入理解每一篇文本的独特之处。④背景研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以及时代文化背景,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文本。⑤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观点,互相启发和补充。⑥写作训练。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书评、文学评论等,促使学生将思考和分析的结果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例如,在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通过如下方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具体为:①引入相关文本。选择与《故都的秋》主题相近但风格或情感表达有所不同的作品,如老舍的《济南的秋天》。②分析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探讨这对其描绘秋景和抒发情感的影响。③剖析语言特色。让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等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④比较情感差异。将《故都的秋》中作者的情感与其他作品中对秋的情感进行对比,如《济南的秋天》中的温暖与喜悦,并探讨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同。⑤探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秋的审美观念,以及这种审美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⑥组织课堂辩论。设定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秋景是悲还是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深入分析和评价。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相关文本、分析写作背景、剖析语言特色、比较情感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组织课堂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其在群文阅读中不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三、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新

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新,是推动学生思维水平从低阶向高阶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可推动学生以更加理性和创新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因此,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如下方法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新:①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论据、逻辑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看法。②多元解读。对于同一文本,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拓展思维的广度。③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利弊,锻炼批判性思维。④思维训练。进行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⑤小组辩论。组织学生针对某一文学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培养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表达的能力。⑥创意写作。布置创意写作任务,如改写结局、续写故事等,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

例如,教师在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设计《故都的秋》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运用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具体为:①对比同主题作品。选取其他作家描写秋天的作品,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对比不同作者对秋天情感寄托的差异,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是作者个人经历的影响,还是时代背景的作用?②探究独特视角。鼓励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分析《故都的秋》,比如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作者所描绘的秋景与当时社会心态的关联;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从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新发现?③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秋景时运用的写作技巧是否有局限性,能否进行创新改进。比如,探讨如果运用更多现代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故都的秋,效果会如何。④角色代入与改写。假设学生是作者,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会如何重新创作这篇文章,会突出哪些新的元素;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并分享自己的创新思路。⑤开展小组辩论。设定辩论主题,如“《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情感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表达创新观点。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对比同主题作品、探究独特视角、分析写作技巧、进行角色代入与改写以及开展小组辩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高中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方面。因此,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式不断提升其高阶思维能力。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①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群文阅读的主题和内容,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②引导学生提问。首先,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如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寻求合作、尝试不同方法等。④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互相启发和帮助。⑤反思与总结。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效,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以便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更高效地解决。⑥拓展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巩固和提升能力。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具体方法为:①关联相似作品,提出对比问题。引入郁达夫的其他散文,如《江南的冬景》,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并思考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例如,“《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在表达对季节的喜爱上,手法有何不同?如何通过这些手法体现作者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文本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②结合背景知识,设置探究问题。介绍《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何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与时代有怎样的关联?”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③针对文本细节,激发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于秋景的细节描写,如“秋槐落蕊”这一情节,提出问题:“作者为何对这样细微的景象进行如此细腻的描绘?它对整篇文章的氛围营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细节与主题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④鼓励多元解读,引发争议问题。给出关于《故都的秋》主题的不同解读观点,如“有人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阐述观点和解决争议的能力。⑤布置写作任务,解决创作问题。要求学生模仿《故都的秋》的写作风格,描写自己家乡的某个季节,并在写作过程中思考如何突出季节特点和个人情感。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关联相似作品、结合背景知识、针对文本细节、鼓励多元解读和布置写作任务等方法,可培养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阅读和学习中的挑战。

总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茆坤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