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以德育人”是当前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文化意识、道德理念、审美观念的培养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中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正在不断形成,是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不同的学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作为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汉语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发挥出了其强大的工具性、语言性以及人文性特点。学好语文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识。语文教学是开展美育的重要载体,鉴于此,本文就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展开全面分析。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育由育才面向育人。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渗透德育,以此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需以身作则,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融入美育,以此增强学生的个人品格、审美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要保证“教学基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使学生在吸收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渐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习和成长中不断发展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正在不断形成,不同的环境容易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变化,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语文是中学阶段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学习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审美观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
第一,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美育的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美育符合该学科的学科特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如语言美、文字美、寓意美、结构美等。倘若教师可以进行优质的课堂教学,便可让学生看到语文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教材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
第二,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自主挖掘文中的各种美,陶冶情操。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每一篇课文的背后都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社会价值,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育人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将美育落到实处,达到育人目的。
第三,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拓展学生认知,提高学生自信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中语文美育实践不足之处
(一)缺乏美育教学经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其中并非简单之事,需要教师对美育有深入的理解,并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以此达到美育的完美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缺乏对美育的了解,加之不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导致美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如教学某一篇课文时,有部分教师仅仅让学生进行朗读学习,却未能为学生提供课文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无法产生共鸣。如此一来,学生便难以发现课文背后所体现出的美,进而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阻碍了美育的融合。
(二)师生自身存在局限性
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既要保证教师能够全方位地理解美育,又要保证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吸收,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价值,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就教师而言,能否理解审美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生活阅历、生活态度等,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审美,主要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感知等。在当前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缺乏对美育的专业学习,在理解美育方面还停留在表面。所以,受个人能力限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存在诸多不足。与此同时,学生在理解审美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阅读某一篇文章时无法理解其中的审美价值,还容易受到各类网文的影响,导致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高中语文教学难以展开美育。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策略
(一)教师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个人行为以及言行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以此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通常来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喜爱程度主要源于对该课程教师的认可。如果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师,那么他们自然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会主动学习,以此获得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遵循人本理念,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共鸣,获得学生认可。在学习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有较好的“参考”,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为了将美育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真实的世界。例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感受社会的温暖,发现社会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育价值,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又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解读文章背后的故事以及所传达的思想。语文教材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育人性,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将该元素有效地融入实际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并感受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有很多类型,如自然美、社会美等,所谓自然美就是自然中所蕴含的美,而语文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对自然环境描写的课文。而社会美主要是社会中的各类事物所具有的美,这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整个社会,为后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且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中显志。整首诗歌生动形象,所运用的词语和句子非常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从整首诗歌当中感受到作者的伟大情怀以及革命壮志,也可以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以及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虽描写寒秋景色,但与其他课文截然不同,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文字运用,都没有出现寒秋的感伤情调,反而别有一番滋味,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秋景的美好与活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这一篇课文的美育元素,如在描写“山”时,诗人运用一个“万”字就体现出了山之多。先让学生对这一首诗歌进行阅读,然后赏析品味。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小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这一篇诗歌的文字美、自然美,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美总结出不同的句子和词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相互探讨并提出个人想法,从而感受作者的宽广胸怀以及凌云壮志。之后,教师可以对整首诗歌进行重组和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首诗歌的美,以此促进美育的全方位渗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体验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而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知识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运用对话、提问等,发挥不同语言的美的内涵,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感受课堂之美。同时,在丰富课堂形式方面,教师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如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等,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内涵,从而使学生感受课堂之美,提高个人思想境界。
例如,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学生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感受到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将荷塘与月色结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朦胧美和幽静美。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画出优美的词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与其他同学分享。设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文字美,同时这一环节又遵循人本理念,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表达个人想法。在此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或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荷塘月色的美。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自我意识上去感受文章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美的人格。
(四)开展课后评价,促使学生发现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从而根据相关情况适当地调整,确保后期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美与价值,促使学生发现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需要打造多元且公平的评价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学生在课堂中的纪律情况、学生做笔记时的字迹情况等方面来开展综合评价活动。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笔记,让其他学生进行打分,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给自己打分,由其他同学进行二次评价,以此保证评价的多元化以及公平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增强规则意识、纪律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美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创新教学方式,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感受课文美、课堂美、文字美、自然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胡秀金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一中学锦山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