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还具备深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培养。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与审美教育的内在关联解构
(一)语言艺术鉴赏与审美素养培育
依托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感染力的古典诗词,在美育当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其经过审慎甄选的精妙语词、展现和谐态势的音韵节律以及饱含韵律感的语句架构,一同铸就了诗歌语言特有的美学价值。通过引领学生深度探究这些语言特性,可明显提高他们的文学品鉴能力。学生经由系统研习古诗文,不但可领略语言艺术之妙,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还可更深入地领会语言构成的规则。另外,诗词里蕴藏韵律之美、展现对仗技艺等表达方式,亦能推动学生于日常交流里更为重视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从多个维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水准。
(二)意境构建与情感共鸣培养
古典诗词经过精挑细选意象并巧妙组合,营造了超出字面意思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把自然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更是将情感和周围环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词里用到的意象、象征手法还有情境创造这些要素,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诗人是怎样借助特定的景物来传达个人感受的,还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鸣。
(三)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深化
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捕捉情感、准确表达情感的能力,传统诗词就是达成这一教育目标的绝佳材料。诗词借助对比、烘托、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展现了情感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学生深入探寻这些作品蕴含的情感时,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创作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借此反思自我。这个学习过程,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四)形式规范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
古典诗词的格律结构,是它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五言诗、七言诗依靠严格的韵律规定,呈现独特的美学标准。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形态的感知能力,以及对创作技法的掌握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传统诗歌就是很好的学习范例。学生研究平仄规则、对偶手法和押韵方式后,能更深入地明白艺术表达在形式上的要求。这种形式美感的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写诗歌的技巧,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规则,对他们在其他艺术实践里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很有帮助。
(五)文化传承与审美认同构建
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敏锐鉴赏艺术的能力,更关键的是使他们对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借助深入细致地解析古诗词里包含的独特文化元素,学生可更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此种对文化深度的认知与接受,既能够切实强化学生浓厚的民族自尊心,又能为他们于复杂的全球化大环境里理解、接纳多元且包容的文化筑牢坚实的根基。学生在潜心研习诗词时接受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还可增强自身对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的高度自觉认知。
(六)自然审美与生态意识培育
古诗词里对自然的描绘,彰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领会。其中的自然意象,并非单纯客观景物的呈现,而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映照。诗词对自然景致的细致勾勒,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自然美的感知,领悟人与自然的关联。这种审美经历,既强化了学生的生态保护观念,又加深了他们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审美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表现
(一)通过音韵节奏展现审美韵律之美
以《短歌行》为例。该篇文章除了内容蕴含深邃的哲理思索,其音韵节奏更具有独特魅力。诗人精心布局平仄与押韵,让诗歌在诵读时自然流露出和谐韵律,这种韵律之美深刻影响着读者的情感体验。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巧妙的节奏编排,使读者在音调的抑扬顿挫间,深切感受到诗人的豪迈与慨叹。诗中那些简短却极具节奏感的语句,在音韵的循环往复里,强化了诗句的气势,也让诗歌潜藏的情感张力得以充分释放。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青青” 与“悠悠”的重复,借由音韵的回环,在同一节奏框架下,逐步铺陈情感,给予读者一种情感层层推进的审美体验。
诗歌中那饱含美感的韵律与鲜活的节拍,并非仅仅追求表面美观而已,它们亦巧妙地隐匿着诗人内心深处那细微的情感变迁。恰似“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此句诗,运用别具一格且引人入胜的韵律,精妙地融合清新自然的景致,把诗里人物的情感和秀丽自然景致之间那种融洽美妙的关联,酣畅淋漓地呈现了出来。此种声音和内容之间的精巧协作,不但使作品更具独到的艺术魅力,还可让读者在悉心体悟语言那美妙韵律的同时,和诗人达成深切的心灵共振,进而深刻体悟到文字背后那些繁杂且隐晦的情绪。
(二)通过情感表达凸显审美情感之美
《短歌行》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程度和层次感令人叫绝,品吟诗歌如茗品醇酒般几度回肠。行吟之初,能感觉到诗人满是豪情壮志,却又有深深的感慨萦绕其中。意欲超怀解脱,却又回身凝思。外叹贤才之难得,内析己之神怀、远视己之命运。由外而内,又由内生发。明月何时可掇,相存之人何时来访,淡淡的忧愁似隐似现。然而行吟至此,却又转向昂扬,绕树乌鹊,何枝可依?绕树乌鹊,我枝可依!我如山海,我似周公,吐哺捉发,天下归心!对贤才势在必得,沉郁中又满怀豪情。这种情感的起伏,像一条线一样,从头到尾串起了整首诗,给人带来特别强烈又动人的审美感受,建安风骨,美哉壮哉!这样的情绪变化,让这首诗的内涵变得丰富,读者随情而迁,很容易就产生共鸣。《短歌行》凭借它的深情厚谊,还有细腻的情感描写,成了抒发人类共通情感的经典作品,充分体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情感魅力。
(三)通过文化象征展现审美意境之美
《短歌行》不只是曹操个人情感的抒发,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诗里用了很多文化象征和历史典故,把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生动地展现出来,提供了一个满是文化韵味的审美空间。
恰似寓意深刻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才情出众的作者十分精妙地把壮美的自然景致与经典的历史典故融合起来。从这精妙融合的内容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崇高理想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追求精神,以及对贤才的深切且诚挚的期待。心怀家国的作者将自身炽热的情感与国家兴衰的命运紧密相连,悉心打造出一个洋溢深厚文化气息的别样空间。这种独具匠心的写法,不但明显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把其审美价值自个人狭隘的层面延伸至社会乃至历史的宽泛领域。同理,富有意境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通过细致地刻画静谧的自然景致,精确地呈现生命变化不定、时光急速流逝的深邃主题。恰如其分地运用自然元素,既显著地充实了诗歌的内涵,又赋予了它深层次的文化象征含义。这令经典之作《短歌行》并非仅仅是一首单纯抒发个人情思的寻常诗歌,更是一部蕴含多元文化讯息的艺术佳作。依托这些蕴含文化意蕴的独特符号,千古流传的《短歌行》为众多读者呈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使人们在潜心欣赏时,可从更宽泛的视角感悟其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三、审美教育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语言与情感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里,通过朗读和背诵的办法,能切实有效地帮学生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节奏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诗的发音和平仄的变化,在反复朗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从文字表面深入到内在的节奏与旋律。等学生掌握了这种音韵之美后,接着就要引导他们明白,音律变化对表达情感的重要性。比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作者巧妙地运用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语气的转换,来传达内心的愁绪和缓解愁绪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通过调整诵读节奏,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背后蕴含的情感价值。
教师应积极引领求知心切的学生从情感这一特殊视角深度剖析这首内涵丰富的诗,竭力协助他们明确把握诗中情绪变化的线索。恰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经典的诗句,聪慧的作者借“人生几何”精确表达出对似流星般转瞬即逝的生命有限的深切感慨,进而为整首诗奠定了忧郁且激昂的基调;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则清晰展现了诗人面对萦绕眉头心间的忧愁时,迫切渴望借馥郁佳酿解愁的情绪更迭。教师深入解析这些内涵丰富的多样情感,能够使纯真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里情绪的波澜起伏,悉心培育他们对情感变化的敏锐感知度。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现代生活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更开阔的角度解读诗歌。如探讨《短歌行》里古代和当代情感表达的差异,就像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挫折时的情感反应,以及古人遇到人生挑战时的情感态度,能让学生明白不同历史时期 的情感表达具有普遍性,也有独特之处。如此一来,教师既帮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又鼓励他们从 情感角度欣赏诗歌的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通过情感共鸣与表达培养情感审美能力
《短歌行》呈现了从对生命的哲学思索,到追求更高价值的情感变化。诗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借宴饮场景,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还用设问,让读者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产生共鸣。接着,“忧思难忘”和 “杜康解忧”形成对比,体现古代文人面对忧愁时努力寻找解脱的办法,也暗示着想突破现实局限的精神转变。到“周公吐哺”,这一形象代表个人价值观升华到为国家和百姓福祉努力。这种情感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体现了建安时代文学作品独有的豪迈风格。
在解读诗歌时,教师可以用一种综合的方法,也就是分三步走的策略,从分析文本细节,到考量历史环境,再到从现代视角解读。第一步,用意象解析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像“朝露”“明月”这些象征符号背后藏着的情感意义。以“朝露”为例。转瞬即逝的露珠恰如弹指一挥的时间,代表着时光易逝的感慨。第二步,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探究诗人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弄明白这种情感转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诗人很可能借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第三步,对比不同时期的作品,推动古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当今价值观的相互交流。提问古代对生死的看法和现在有什么异同。在整个教学过程里,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特别关键,像“作者是如何挑战自我,实现精神升华的?”这样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对作品深层含义感受更深。
教学活动可采用一种把严密的认知、真实的体验与独特的创造有机融合起来的多层次模式。在认知领域,学生经由审慎剖析精巧的格律、潜心探究具有互文性的文本,可更深入地领会诗歌中细腻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进入体验阶段,可采用鲜活的角色扮演式诵读来呈现不同情感强度的细微变动,进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至于创新性部分,不妨开展独具特色的模仿写作练习,激励学生围绕“生命短暂与价值永恒” 这一蕴含哲理的主题,于当代多元情境下再度诠释。例如,学生能够借助这些形式创作有深度的哲学短论文,亦能够创作鲜活的新诗。这种整合多种高效学习方法的教学策略,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还可极大地推动他们个人情感表达技巧的明显进步。
(三)通过文化内涵与传统价值的导入提升文化审美认同
曹操的诗常常能深刻地体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通过详细探讨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曹操个人的背景,学生就能更全面地领会诗歌背后的深层意思,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个人情感的基础。这种对历史文化深入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还有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价值。
曹操的《短歌行》凭借其诚挚的情感,切实地展现了极富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高尚道德准则与纯粹忠诚观念的执着探寻。在进行《短歌行》的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这首寓意深刻的诗开展热烈的研讨,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呈现的坚定不移的忠诚、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以及热烈深厚的爱国主义等宝贵的传统价值观念。正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几句意境幽远的诗句,才情卓越的诗人凭借静谧且又玄妙的自然景致,精妙地展现了变幻无常的人生,以及在审慎抉择人生道路之际的深切迷惘。通过深度探究这些寓意深刻的诗句背后所承载的多元文化象征意义,学生能更深入地领会诗歌所蕴藏的宝贵传统价值。如此别具一格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对经典古文的理解水平,还可充分激发他们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高度敬重,进而使个人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获得提高。
作者:徐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四甲中学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