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水墨画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独特的性质:柔软的毛笔、浓烈的墨汁、晕化的宣纸,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散发着特有的水墨韵味。水墨画是水与墨的交融,产生了不同深浅(黑、白、灰)层次,形成了丰富(焦、浓、重、淡、清)的变化。宣纸上呈现出的干与湿的对比,视觉上展现了神奇的“墨韵”之美。在水墨画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学习赏析方法,培养自身的多元审美趣味。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困惑:学生借笔墨技法“依样画葫芦”、借笔墨工具摒弃技法画儿童画。如何把握传统韵味和水墨童趣之间的平衡,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笔墨技法情趣,能够在“纯熟” 的笔触中见纯真,在“高雅”的墨线中见拙朴。继《水墨游戏》体验用水和墨之后,学生再次尝试有趣的《水墨画 花》,运用独特的视角大胆构想。用水墨眼光对自然花卉进行观察取舍,用简单、适合的笔墨表现花卉的花、叶、枝干等,巩固干湿浓淡的笔墨技法,提升欣赏能力。本文以“水墨画花”的笔墨技法为例,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感受水墨画的独特笔墨绘画语言,发现、感知和表现生活中的美,体会中国画的艺术之美,提高欣赏教学的审美价值。
一、趣味式引导,为学生学会欣赏作铺垫
兴趣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水墨画有更大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趣,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学段学生的不同个性。从低段的学生开始,教学设计中要加强趣味式引导。如边说边学“拇指、食指前后捏,无名指勾过来,小小中指盯住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如何 手握毛笔,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通过悬腕、悬肘感受古代文人作画时的洒脱气度。
水墨画笔触流畅,色彩可艳可素,给人开放大气的感觉。学生起初要掌握水墨的色泽和浓淡并不容易,想要了解笔、墨、水、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只有多次尝试,才会熟能生巧,自然也就会明白了。
用笔方法:中锋,笔尖行走在墨线中间,一般用于勾勒轮廓,线条爽利、挺进;侧锋,侧着笔尖,笔肚贴着纸面运行线条,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变化丰富;顺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势行笔,线条轻快又活泼;逆锋,从下到上、从右到左逆向行笔,散开的笔锋会在纸上产生苍劲的“飞白”效果。学生掌握基本的用笔方法之后,就要灵活运笔了,体会用笔的节奏都是随着运笔的快慢、转折、提按等产生虚实变化的。
用墨方法:有水有墨。干墨,水少墨涩,有干枯飞白之美;湿墨,墨满水多,有酣畅柔润之美;浓墨,墨重水少,有光泽浓重之美;淡墨,墨少水多,有朝雾淡雅之美。
用水方法:笔墨的干湿、浓淡。学生分清笔尖和笔肚的位置,笔尖墨浓,笔肚墨浅,先蘸水后蘸色;笔肚浓,笔尖淡,蘸浓墨缕笔尖,捋了笔尖蘸清水。
用色方法:学会常用色调配。藤黄和花青调出墨绿色,红色和酞青蓝调出紫色,藤黄和曙红调出橙色等。多次练习,就能掌握其中的奥秘,调出深浅层次不一的色彩。
二、分步骤欣赏,帮助学生寻找认知规律
点、线、面也是水墨画构成的基本元素,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无穷变化,对学习欣赏水墨画作品有很大的助益。大师作品中呈现出的点、线、面关系,具有丰富的层次、虚实,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接受,在欣赏中找寻水墨的认识规律。以“水墨画花”为例,要引导学生分步骤欣赏,帮助学生寻找水墨画作品中的认知形式,从而逐步开阔审美眼界,提高审美能力。
绽放的花:如欣赏黄宾虹的《水墨花》,用淡或浓墨勾画花瓣,先勾内层花瓣(短小细密),再勾外层花瓣(饱满滋润)。线条的方向朝向花心,内密外疏,花瓣肥瘦互相穿插,点上墨蕊。寥寥笔墨间,随即完成绽放开的花,再添上枝叶,精气神即显。
多角度的花:如欣赏吴昌硕的《玉兰图轴》,白描的 玉兰墨色深浅不一,淡然、质朴。侧面、背面、前后的花朵相互依托、相互衬托。侧面画法,前面内层小花瓣,外层大花瓣,接着点花托,添花柄。背面画法,先画露出的枝、叶和花托,再沿着花托勾花瓣。前后对比画法,前面清晰的花和后面朦胧、淡雅的花,两者之间互为衬托,谁也离不开谁。
叶子的画法:如欣赏李鱓的《芍药图》,侧锋用笔,一笔一叶,画出深浅变化的形态,透露着生机。大叶小叶,灵活穿插,中锋运用“浓破淡”的方式墨勾叶脉,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枝杆的画法:如欣赏徐渭的《菊花图》,苍老、瘦劲老枝杆用干些的墨,圆润的嫩枝杆用湿些的墨,突出长短和粗细变化,浓淡交融,随形挥洒。
学生欣赏水墨花,沉下心感受线条的力度和质地,了解画家透过作品给予的思想节奏和情感起伏,不经意中笔墨的规律和美学原则自然成为学生内在的审美素养。
三、分层次欣赏,激发学生关注审美元素
水墨画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自我完善,饱含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凸显了较高的品位和特有的形式感,追求心境和情趣。画如其人,文人喜欢表现绘画技巧,更注重修炼理想品格,寄情于物我相融的题材,可以统一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
(一)美在“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即水墨花不单描绘出外形,更要画出内在的精神。欣赏形象多样、姿态丰富的水墨花,学生视觉上感到活泼有趣。如赵之谦的《牡丹花》,直接用色彩进行没骨点写,笔笔向外,用尽再蘸,里深外浅。如黄宾虹的《水墨花》,用墨中锋勾花形,从中间逐渐向外着一点粉,自然滋色,蘸藤黄加花青画叶子,墨勾叶脉,枯润深浅。形似是水墨花的基础,神似才是意蕴的高度,学生体悟到作品透露出的内在神韵,培养自身出色的想 象力和概括力。
(二)美在“笔墨交织”
花的形状、质感,需要通过毛笔渗化墨与色在宣纸上表现,展现趣味性极强的笔墨,塑造出生动、自在的艺术形象。文人水墨画中的“笔墨”不只是工具,更强调墨随笔出的艺术境界。用笔墨画出线条、色彩的节奏,画出深浅、大小的对比。书画同源,也将书法的笔墨技法 用到绘画中,水墨画的连贯笔墨更有张力、更有气势。如朱耷的《墨荷图》,大面积泼墨荷叶,墨汁挥泼而成,效果整体,酣畅而凝重,给人以雄润、沉稳的感觉,书画笔墨相互融合,尽显洒脱。
学生在欣赏时,感受到作品中画家用笔的规律、美感,不同线条、不同形态的墨色跳跃,体现笔墨的回转节奏,变化过程虚实自然。
(三)美在“抒情写意”
泼洒、点染、堆积,墨与彩融渗在宣纸上,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画面,有变化迷蒙、轻松偶得的视觉效果。妙在似与不似,笔墨的表现方法和独特效果,都体现出特有的情怀,浓缩了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精髓。如王冕的《南枝春早图》,题材取自自然,独创了胭脂没骨梅花。梅枝一气呵成,直抒胸臆,每一个转折都产生自由和跳动感,顿挫的梢头灵气飞动,显露出笔的尖锋,恣意昂然。落诗一首,学生在欣赏时,诗情画意,眼中有梅、 心中有诗,视觉与心灵产生共鸣。
意境是情与理的组合,充满情趣、独特美的享受,蕴蕴含着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以意表形、化繁为简,浓淡、 轻重、虚实相互生发,变化妙趣横生。
(四)美在“诗书画印”
水墨画综合了形式美和内容美,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章法合理安排,构图灵活自由。所绘画面内容主次、节奏以及留白的运用,构图上视野开阔,让学生在欣赏中展开无穷的想象。画家将感悟到的自然美,用笔墨、形式、情感,和谐地表达出来。如王冕的《墨梅》,诗画自题。梅花笔力劲道,虽不着色,但生动地再现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占满画幅,显示了画家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王冕的诗画有感而发,真挚畅达,动人心扉,让欣赏者也能体会出作者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水墨画特征。王冕所题诗词朗朗上口,作品图文并茂,画面感扑面而来,通过这样的水墨画欣赏教学,相信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感受式欣赏,促进学生建立多元审美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式欣赏,重点要抓住画面主题的关键内容,分层次解析作品的特征。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笔墨本质,观察归纳技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文人水墨画,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如此学生既能感受到精细处的雕琢,又能体验到泼墨处的气势,才能逐步认识和理解古代文人高洁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提高素质和综合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
(一)拓宽思维,培养学生欣赏中的审美想象力
尹少淳指出,欣赏是人们调动对自己的感知、记忆以及以往的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够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同时能提高自身认知能力的一个过程。教师善于通过指导、点拨、鼓励等方法,激发学生自身原有的创造性思维,打开欣赏的思路。挖掘学生的艺术直觉与灵感,要在观念上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胆识和魄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面对一幅作品,学生各抒己见,主动去观察、分析、 评述,将自己具有的一定审美自觉意识和能力展现出来。为此,在欣赏文人水墨画时,教师指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认知,如叙述、感想、判断、辨别等,大胆想象,评述自己的审美观点。
如欣赏石涛的《花卉》,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内心感到春杏正鲜、雨后江南的恣意,作品简洁的构图,凝练的笔墨,处处散发浓郁的春意,个人风格有很强的感染力。石涛也是在传统的笔墨技法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从大自然汲取灵感,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景物突出、生意盎然。学生在他的画中读到了空间感和方拙之笔,更能体会到作者爽利清润、平淡天真的烂漫性情。
(二)体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中的审美理解力
文人水墨画的创作灵感一般建立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了解创作背景,能帮助学生深层解读作品的含义,激发心灵感悟。学生凭经验和审美能力积极思考、理解作品,感受文化与历史的独特性,陶冶情感、升华品格,促进身心发展,是一种认识和感情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让美术欣赏更有意义。
如欣赏徐渭的《墨兰》,徐渭坎坷的一生和奔放的性格以及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大胆肆意的用笔,水墨淋漓,他笔下的水墨花,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墨,调配出水墨的干湿浓淡。他作画重神韵,重趣味,而不求形似,作品笔墨气势纵横奔放,情感泻于笔锋,浓淡相间,变化丰富,对比鲜明,气势宏大,气韵连贯畅通。他用奔放而精练的笔墨来表现花草,极具神韵,充分显示出徐渭驾驭水墨的高超水平。学生通过欣赏徐渭的作品,感受到画家痛快洒脱的心情,他的画笔墨枯淡浓湿,形象简练生动,像兰花一样高洁。学生感悟到,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作品创作的文化情境,提高自己的审美理解力。
(三)借鉴模仿,培养学生欣赏中的审美创造力
学生在欣赏中学会了解读和分析作品,了解了历代文人水墨画家高尚的人格魅力,培养了深入观察的习惯。学习水墨画笔墨的技巧和章法,了解画家是怎么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有重要的作用。
如吴昌硕的《牡丹》中情文并茂的题款:云想衣裳花想容。笔墨有金石气,枝干强烈向上,作品重整体,对用笔、施墨、敷彩、题款等内容,轻重疏密、匠心独运,他的画面构图对比很巧妙,又很有气势,笔墨浓淡生动,聚散变化。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有意识去模仿吴昌硕的笔墨,也会在绘画中借鉴用笔和构图,一片生机集于纸上,提高审美创造力。
水墨画充满了情趣变化,欣赏水墨画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从水墨画的表现语言入手,分析水墨花鸟画的笔墨语言和构图语言的艺术特点。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美术欣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感知水墨画的多元文化积淀和提升 审美素养。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欣赏,从而增强其创作动力。鉴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美术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性,加强水墨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学生对笔墨技法语言的理解,既可以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受到艺术熏陶,在丰富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精神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作者:朱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