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教材中中国元素的转化与文化认同培养

  • 2025-08-22 15:49:47
  • 来源:《教育》杂志社
  • 作者:王莎

上海小学英语新教材有一个突出特征是将中国元素有机融入教材之中。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由中国人创造或传承,体现中国人文精神与文化特质的物质载体与精神标识。教材中有中国元素,未必必然达成文化认同,它需要经历教学转化的过程。教学转化是上海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落地实施的关键一环。有了教学转化,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元素融入才能成为联结语言学习与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桥梁。 

一、理性思考:教学转化以文化认同理论为基,文化认同培养以教学转化为径 

有效的教学转化是以符合小学生双语习得特点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的。霍尔的“编码—解码”理(Encoding-Decoding Theory)强调传播中符号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教材编写者将中国文化转化为符号(图片),教学转化就是要将这些符号进行解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解码重构符号的意义。在此教学转化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符号解码训练,培养学生对符号的批判性解码能力,避免跨文化误读。符号解码训练能使学生从符号表层认知(站在教材编写者视角准确识别符号)深入文化内核的理解,最终达成跨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强调通过创设符合小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情境来实现文化的意义建构。小学生基于教材中的中国元素,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那些具有中国元素符号的意义,达成超越语言工具性、培养文化意识的目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则主张通过文化符号内化,强化小学生的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协同发展。小学生由于认知局限,容易出现忽视文化多样性、贬低其他文化、身份冲突困扰等现象,不利于建立文化认同,这就需要将中国元素进行教学转化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二、基本思路:以新教材中国元素的内容梳理为始,以文化认同培养的目标指向为终 

文化认同与文化意识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意识是文化认同的认知基础,文化认同是文化意识的情感升华与行为外化。要形成学生的文化认同,教师首先要对新教材里的中国元素进行梳理。 

(一)图片创设的情景中国化 

上海小学英语新教材背景是中国学生在中国学校的生活,还有外国友人入学的情景,这些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例如,1A unit 4 My classroom里的教室布置,桌椅和橱柜符合上海真实学校环境;1A unit 8 Have a go中的乌鸫是上海常见的鸟类。 

(二)图片提供的信息中国化 

新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含有中国元素,对于文化意识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代小学生喜欢图文并茂的内容,也有较好的读图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培养与爱国情感的升华很有帮助。例如,1A unit 1 morning 卡片中的包子;1A unit 5 talking time 的刺猬包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1A unit 1 song time 中的外滩背景图,体现上海本土特色;1B unit 5 mini-project 中的中国不同城市天气表格,这些地理与人文景观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1A unit 5 song time习题中的京剧脸谱和水彩金鱼画,这些具有中国元素的标志性符号是经典文学与艺术的代表,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1A unit 6 song time 背景图中的三架飞机,其中一架是C919 国产飞机,另外两架分别是歼 20 和歼 15,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型,体现了中国元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三)新授词汇与词组蕴含中国元素 

有一些英语词汇与词组,虽然看起来是英文,但在翻译为词汇或词组时充分考虑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游戏等紧密联系。例如,1A unit 10 story time中的 hula-hoop(呼啦圈);1B unit 2 meatball(肉丸),符合上海小学食堂的供餐种类;1B unit 7 move-and-freeze(木头人), throw sandbags(扔沙包), hide-and-seek(捉迷藏)都是有着中国元素的游戏名称,skip rope 展示的图片是长绳,也具有中国元素。 

(四)故事本身的内涵中国化 

新教材中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的寓意都很好,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例如,1A unit 4 talking time讲述同学们和老师在一起打扫班级卫生,既符合我国小学一年级的真实情景,也体现当前我国重视劳动教育的实际。1B unit 2 talking time场景是一家人聚餐,无论是圆餐桌还是端菜上桌的行为都具有中国元素。1B unit 6story time 讲述奶奶给“Shenshen”用旧衣服做新东西的故事,不仅是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阖家幸福的家风体现,符合中国奶奶辈的特征。1B unit 10 story time “Shenshen”给 Lily 送了具有中国元素的玩具大熊猫礼物,习题中还有孙悟空面具礼物,这些礼物都具有中国元素。 

文化认同培养需要有中国元素的教材内容作支撑,在教学时还需要有目标意识,借助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习俗礼仪、节庆仪式、精神传统、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识;还要让学生对文化符号、人文景观、食物服饰等产生情感依恋与心理归属,对中国文化产生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遵循中国独特的习俗礼仪,自觉参加有关节庆仪式,学习实践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体育运动、艺术工艺等。于是,从中国元素的教材内容到文化认同的目标达成,需要有一个教学转化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课前教材挖掘、课堂尝试实践、课后作业配合的一体化教学转化行动 

(一)课前教材挖掘 

相比原来的上海版牛津教材,上海英语新教材更体现中国元素和上海特色,凸显中国化与本土化。教师在备课阶段,尤其需要注意挖掘教材的中国元素,可以从图片、情境和文本入手。 

第一,图片凸显策略。图片是一年级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感受的,新教材的图片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例如,一个毽子在 1A Unit 10操场运动数数的环节中出现过,在 1B Unit 10 玩具的橱柜中也出现过,但并没有出现该较难的词汇,只是图片更丰富了,体现了小时候游戏中的中国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将它充分挖掘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能力进行调整,既可以拓展学习相关词汇,也可以忽略该词汇,只关注图片的感受或尝试表达,从而内化小学生的文化认同。 

第二,情境构建策略。情境的创设是英语初学阶段的重点,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就越能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输出语言。教师在备课阶段,尤其应该注意保留中国元素,创设中国化的情境。例如,1B Unit 7 After school整个单元在课后活动的情境中展开,木头人、捉迷藏、丢沙包和跳长绳都是传统的、真实的、具有中国元素的集体活动。 

第三,文本解读策略。文本是一年级学生的难点,从零基础到初学英语是比较大的跨度。例如,1A Unit 2 New friends 中 的 Song time“Nihao, nihao, nihao;Hello, hello,hello”直接采用拼音作为歌词的一部分。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这一点,既可以降低一年级学生初学英语的畏难情绪,又可以融入中国元素,让学生体会在国际交流中使用简单的中文也是可以的,这就为初步形成小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前提。在课本中,外国小朋友 Lily说的话也是“Nihao”!让中文成为中外交流的内容,更体现了中国元素的价值。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培养小学生文化认同的意识,就能抓住教材中的这些中国元素,小学生的文化认同就润物细无声了。 

(二)课堂尝试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备课时挖掘的中国元素呢?本研究用两个案例做个说明。 

例 1:1B Unit 2 Lunch time Period1 Lunch time。在这节课中,我充分用好备课时解读的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文本:Lunch time, lunch time. It‘s lunch time. Meatballs and rice. Vegetables and soup. Yum, yum, yum. Let’s have lunch together.我结合现在上海中小学学校推行的午餐A、B 餐,在最后的输出环节设计 A、B 餐情景,由学生自主选择A餐盘或B餐盘,并尝试介绍自己的午餐。每个餐盘中都含有核心词汇,只是搭配不同,比如 A 餐可以包含rice,meatballs, vegetables, soup;B餐可以包含rice,meat,vegetables,an apple。这样的教学就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元素和地方特色。有了对当前中国小学生午餐的中国元素的词汇认知、情感体验和语言实践,就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例2:1B Unit 5 Weather Period3 Mini⁃project: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在这节课中,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文本是 In...(place),it‘s ...(weather) today。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生活实际,我在三个环节进行了中国元素的教学转化。 

课堂环节 1:Think and answer 引入中国地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地理,更充分地利用新教材现有学习任务中的中国元素。合理化教材任务中的网页图片,让教材中的表格成为地图,中国元素蕴含其中,学生感受更直观。 

课堂环节 2:Ask and draw 利用教材 step1 的网页图片,依托中国地图和合作学习,在含有中国元素的情境中,增强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新教材中的表格可以一分为二,分给A同学和B同学,分别包含6个不同城市的中文名称、英文天气词汇和温度。每个学生拿到一份标有中国城市名称的地图,只需标出问答需要用到的 12个中国城市,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国地理的相关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活动环节中,观察网页图片获取所需信息,通过问答交流,复习巩固天气相关的词汇和句型,得到目标城市的天气情况,并用画图的方式在中国地图中体现,这样就能将中国元素有效嵌入教学之中。 

课堂环节 3:Make a weather card 制作天气卡片,包括城市名称和天气等基本信息,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材中的天气卡片,有单词 place 和 weather 提示必填项,用彩色蜡笔提示,可以涂涂画画。课堂尝试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某个城市的地方特色,如上海画一个小笼包、北京画天安门、成都画一只大熊猫等,既装饰了天气卡片,也丰富了任务单中的中国元素。 

(三)课后作业配合 

第二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课后巩固与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好课后作业。我以 1B Unit 10 I like toys Period 2 Shenshen’s gift为例加以说明如何使用课后作业进行配合。本课时具有中国元素的教学文本如下:I‘m going back to London. Goodbye,Shenshen. Goodbye, Lily!Wait!A ball, a toy panda, a kite... or a toy train?Which toy does Lily like?Surprise!Wow!A toy panda!Yes!It’s for you.Thank you, Shenshen!You‘re welcome. I’ll miss you。我将本单元的课后作业设计为 Choosing a gift for Lily,具体分解为两大任务: 

任务 1:选择送 Lily 的礼物。学生需要结合 Lily 作为女生的喜好特征,可能初步排除玩具汽车等男孩一般喜欢的玩具,再引导学生关注 Lily 是英国人,最好选择一个具有中国元素的玩具,如风筝、毽子、玩具高铁、玩具大熊猫和孙悟空面具。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他具有中国元素的玩具,只要关注中国元素,可以圈出玩具,也可以自己画,合情合理即可。 

任务 2:借助语言框架表达。在选择玩具之后,可以借助语言框架 A...or a...?A...or a...?Which toy does Lily like?Emm...A ...!这样既巩固了玩具的相关词汇,也运用句型尝试表达自己送出的礼物。学生在给外国友人送礼物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输出,提高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体会了中国玩具作为礼物的文化意义。 

挖掘新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可以实现教材编者与读者的深层对话与文化交流。有了中国元素在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转化,就能将文化认同有机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凸显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王莎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

来源:本文摘自《教育》2025年第23期